跳转到主要内容
chuersong 提交于 周二, 07/16/2013 - 01:32

《京戲啟示錄》舞台劇劇照


李國修(Hugh K. S. Lee,1955年12月30日-2013年7月2日),台灣劇場文化的戲劇鬼才,華人劇壇中難得的全方位劇場藝術家,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。李國修自從1986年10月創立「屏風表演班」,並兼任團長及藝術總監以來,屏風表演班至今演出過四十回作品,其中由李國修原創編劇的舞台劇合計二十七部,導演過三十部大型舞台劇,而李國修常擔綱劇中男主角或男配角。

屏風表演班創立初期經營艱難,草創時期跟九歌、果陀劇團一起擠在一個地下室,直到第二十回作品《莎姆雷特》(1992年)、第二十一回作品《三人行不行III─OH ! 三岔口》(1993年)、第二十二回作品《徵婚啟事》(1993年),劇團才開始由持平轉為獲利。《三人行不行III─OH ! 三岔口》主打三個演員分飾十二個角色,而《徵婚啟事》中李國修一人分飾二十個角色,演員分飾多角成為當時舞台劇的賣點。

李國修的父母皆來自中國大陸,祖籍山東萊陽,父親是製作國劇手工戲靴的藝師。李國修童年時就充滿表演慾望,在台北市西門町的中華商場成長,喜歡魏龍豪與吳兆南的相聲節目。李國修十八歲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時加入話劇社,畢業於世新廣電科,因為興趣而投入劇場演出及創作,因演出《荷珠新配》中的趙旺,受到大家的注意。

但真正打開李國修的喜劇之門是因為參與《綜藝100》的喜劇演出,當年由張小燕主持的《綜藝100》是華視週日晚間八點檔的王牌綜藝節目。李國修在《綜藝100》演出期間結識李立群,並且與顧寶明成為絕配搭檔。自1979年開播至1984年,《綜藝100》創下連續五年稱霸綜藝節目的佳績,而李國修並在1982年,因華視連續劇《唐三五戒》獲得第17屆金鐘獎的「最具潛力戲劇新演員獎」。

《綜藝100》停播之後,李國修與賴聲川及李立群創辦了「表演工作坊」,三位劇場奇才首度集體創作的相聲舞台劇《那一夜,我們說相聲》,於1985年3月在國立藝術館首次演出,之後巡迴台灣,共演出22場造成空前轟動。其中李國修飾演相聲大師舜天嘯,而李立群飾演相聲大師王地寶。以演員資歷及功力而言,三人中以李立群較為深厚,但以創新搞笑而言,李國修卻較為擅長,加上賴聲川融入西方劇場的黑色幽默,使得這部戲劇奠定「表演工作坊」在台灣劇場文化的巨擘地位。

李國修於1985年在舞台劇演出取得勝利之後,再度邀請顧寶明與李立群演出電視短劇節目《消遣劇場》,當時搭配譚艾珍、林光寧、文帥等諧星,又創造一波電視喜劇高潮。但到了1986年,李國修與賴聲川理念不合,李國修決心創辦新劇團,同時退出《消遣劇場》演出,而顧寶明與李立群也離開《消遣劇場》。1987年李國修演完《圓環物語》後,正式離開表演工作坊。

李國修在1986年10月創立「屏風表演班」,對他而言是個相當大的賭注,因為他拋棄了「表演工作坊」與《消遣劇場》,開始走上一條獨自編導的艱難路程。李國修是個相當優秀的喜劇演員,但是他能夠成為一位優秀編劇及導演嗎?而「屏風表演班」要如何在台灣劇場界立足?到了1988年,李國修推出第六回作品《西出陽關》,這部以台灣老兵為題材的悲喜劇深獲好評,也成為「屏風表演班」第一部受到評論注目的作品,但並沒有因此而大幅票房獲利。

反觀賴聲川主導的「表演工作坊」,在1989年找來金士傑搭配李立群主演,再加上陳立華串場,推出相聲舞台劇《這一夜,誰來說相聲?》,延續《那一夜,我們說相聲》的觀眾及風潮,《這一夜,誰來說相聲?》共演出72場,創下絕佳的舞台劇票房紀錄。陳立華表示:如果說,《那一夜,我們說相聲》是「表坊」的「開山之作」,那麼《這一夜,誰來說相聲?》實在堪稱是「表坊」的「顛峰之作」了。

但是李國修在1989年亦開啟所謂的李氏搞笑巨作《半里長城》,故事內容是講述有個「風屏劇團」團長李修國導演一部舞台劇《萬里長城》。其實風屏劇團就是屏風表演班的縮影,李國修開始他的「劇中劇」的戲劇創作,利用舞台上劇團排戲過程同時講述著兩個故事,一個是風屏劇團排演的劇本故事,另一個是風屏劇團演員實際生活上遭遇的現實故事。


《半里長城》2007年劇照


李國修利用劇中劇的概念,一共編寫過四部有關風屏劇團的作品,依序是:《半里長城》(1989年)、《莎姆雷特》(1992年)、《京戲啟示錄》(1996年)、《女兒紅》(2003年),而這四部作品基本上已佔了李國修半數的個人代表作品。如果要挑兩部作品說明搞笑的李氏風格情境喜劇,那該是指娛樂普羅大眾的《半里長城》、《莎姆雷特》;如果要挑三部作品解釋李國修的悲喜劇,《西出陽關》、《京戲啟示錄》、《女兒紅》,足已。

李國修並於1989年前往廣州拜訪馬季,只因相互合作而磕頭拜師,而馬季是中國第七代相聲演員之翹楚,他是相聲宗師侯寶林在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所收的徒弟,馬季同時師從劉寶瑞、郭全寶、郭啟儒等相聲大師。馬季是中國「歌頌型」相聲的開創者之一,1985年當選「十大笑星」之首。

李國修除了創作搞笑劇及悲喜劇之外,他另有創作五部關於台北人的故事《三人行不行》系列,他也曾創作過都會男女故事《北極之光》、《昨夜星辰》,並且改編過張大春的小說《我妹妹》。

李國修對於提攜後進演員不遺餘力,其門下弟子眾多,大弟子:郭子乾、二弟子曾國城,女弟子:黃毓棠、楊麗音、林美秀、萬芳、黃嘉千。李國修致力推動其劇場理念,「看戲修心,演戲修行」,並致力建立屬於台灣地區永恆性之劇場文化,雖然他的理念信仰是成功的,但本地劇場觀眾增長之侷限,亦是待克服的現實難題。

《京戲啟示錄》號稱是風屏劇團三部曲完結篇,當時李國修還沒想到要寫《女兒紅》,風屏劇團從歷史劇《萬里長城》演到莎士比亞名著《哈姆雷特》,最後演到京劇班子《梁家班》,這個三流劇團「風屏劇團」,揮別前兩次在舞台上慘敗的經驗,最後的告別演出在風雨飄搖中完美落幕,但是將要面臨解散的完結。


《京戲啟示錄》2011年傳承版預告片


《梁家班》的故事靈感來自李修國那位堅持做手工戲靴的父親,從一個戲靴師傅的角度,看見四○年代梨園行衰頹的過程。雖然梁家班仍試圖重整旗鼓,改革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,但仍因時代變遷,家國動盪不安,這群欲振乏力的戲子伶人無法改變現況,只好各奔東西,梁家班也宣告解散。

《京戲啟示錄》不僅是李國修對父親的追思,同時是自我創辦「屏風表演班」的省思,也是對京劇文化與劇場文化存在於表演藝術的意義探討。相對於《半里長城》、《莎姆雷特》的搞笑作品,《京戲啟示錄》表現出較為深度的省思與探索,可謂李國修在個人編劇工作之重大突破。李國修認為自己不是個擅長說故事的人,而且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部作品,但平心而論,《京戲啟示錄》應該是李國修對人性描寫最為深刻的作品。話說《西出陽關》再怎麼演也是別人家老兵的故事,但《京戲啟示錄》則是演繹自己父親的故事。


《京戲啟示錄》試圖在討論傳統戲劇創新的可能性,劇中引用了一個傳統京劇戲目《打魚殺家》,另外又穿插一齣樣板戲《智取威虎山》,劇情發展盤根錯節,李國修透過此劇與父親進行對話。所謂人生如戲、戲如人生,《京戲啟示錄》成為李國修於 2011年12月30日暫別舞台,最後一次現場演出之告別劇碼,這場戲在城市舞台演出。


《京戲啟示錄》最後謝幕


那天,寒流來襲,現場氣溫大概只有攝氏十度,天上偶爾飄著細雨,好幾千人坐在田徑場的看台上觀賞戶外現場轉播,欣賞李國修的暫別演出,這場戲後來卻變成李國修的最後演出。畢竟這是台北市政府的善心之舉,免費開放市立田徑場的戶外轉播,而主辦單位也有準備熱茶,給戶外的戲迷觀眾於中場取暖。記得那日是年終跨年的前一天,距離2012大選尚有兩週時間,隔壁的小巨蛋正在舉行五月天演唱會,而李國修選擇在自己57歲生日當天,宣布引退,暫別舞台。


田徑場看台上,寒風細雨中的戲迷觀眾


「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,就功德圓滿了。」 - 出自《京戲啟示錄》。而李國修這輩子做好的一件事,就是「開門、上台、演戲」,他已做好了。

Chinese, Tradition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