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主要内容
chuersong 提交于 周六, 12/22/2012 - 22:11
討論區

源起:宋楚爾自從製作「至尊爺重返江湖」影音版,試著把前往中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,但是影音故事寫到一半,他的任務就已經結束了。由於在「皇侯列傳」受過蓬萊閣主的一掌,他必須跟從載滿神獸的大船駛往不死之地休養。

在休養期間,宋楚爾決定暫停個人影音故事集,加上思緒混雜,沒法專心撰寫長篇文章,只好寫些雜文度日。但此人所寫的雜文基本上與追求真理無關,通常是博君一笑的幽默小品,寫作風格大抵偏向「閒話」或是「漫談」。

雖然本文主旨歸類為休閒漫談,卻萬萬不可胡亂論談,仍要鎖定主題以防失焦。順應天時並考量節慶,本人便寫個聖誕節慶童話作為開場,而這篇雜文系列就取名為「古典芭蕾漫談–胡桃鉗 」。

芭蕾的英文稱為“Ballet”,這個字是出自法文,但芭蕾最早是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民間舞蹈,義大利人把芭蕾稱作“Balletto”,而Ballo 意為「舞蹈」。

但是真正將芭蕾發揚光大者,卻是法國人與俄國人,而且一位是法國國王,另一位是俄國女皇,這也是為何芭蕾被稱為宮廷舞蹈之由來。

法王路易十四(法語、英語:Louis XIV,1638年9月5日-1715年9月1日),法國在位時間最久的國王,自稱為太陽王(le Roi Soleil)。

提到法語的太陽,不得不提加拿大魁北省蒙特婁市,全球聞名的太陽馬戲團(法語:Cirque du Soleil),就是在這個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發基。其實這個馬戲團最早是在1980年,由一個失業的民謠歌手所創辦的團體,他在1983年得到政府補助金支持,為緬懷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發現加拿大之紀念活動,所以舉辦「太陽馬戲團偉大之旅」,進而造就了一個頂級表演團體。

太陽王是一齣芭蕾舞劇,路易十四很喜歡表演戲劇,他自己乾脆扮演男主角,「升起的太陽」,得到太陽王的美名。不過,由於當時法國乃是歐陸軍事強權,路易十四自比是太陽系中心,其他歐陸國家的君王皆要順從於他,於是愛好諂媚的貴族就替路易十四上了「太陽王」的封號,此與「天可汗」頗有異曲同工之意。

據說,路易十四打從四歲開始學習舞蹈,十三歲就開始演出芭蕾舞劇,一直到了三十歲身材發福才退出舞蹈演出,終究胖子是沒法子輕盈地跳芭蕾舞。但是太陽王的綽號,路易十四仍延續保留,況且年紀越大更覺得實惠受用。

根據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考證:太陽王路易十四與清聖祖康熙皇帝(穆麟德:šengzu gosin hūwangdi ,1654年5月4日-1722年12月20日),愛新覺羅氏玄燁,兩位君主之間竟有不少驚人相似之處。兩位君王皆是出生於十七世紀中期而卒於十八世紀前期,且同樣是在幼年即位並由宮廷太后訓政,最後皆成為該國在位最長久的君主。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建造「凡爾賽宮」,而清聖祖康熙皇帝在熱河興建「避暑山莊」,兩座皇家園林皆成為後世珍貴的歷史遺產。

在路易十四大力宣導之下,芭蕾成為貴族宴會必要的宮廷戲碼,如同古代其他的戲劇表演,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生反串,所以當時的芭蕾舞者都是男性演員。至於後來為何芭蕾成為女性演員為主的舞蹈表演?這就要提到俄羅斯帝國女皇,安娜•伊凡諾芙娜(俄語:Анна Ивановна,英語:Anna Ioannovna,1693年-1740年,1730年-1740年在位)。

安娜女皇登基純粹是個偶然,當時俄皇彼得二世突然得了天花過世,按照先前凱薩琳一世女皇遺囑,繼承權是由彼得大帝與凱薩琳一世的次女安娜•彼得羅芙娜獲得。但是彼得大帝的三女伊莉莎白卻想要繼位,便請嫁到德國的親姊安娜放棄皇位,然而安娜也同意照辦。但是大臣們卻覺得伊莉莎白心機太重,反而把伊莉莎白驅逐,眾臣竟然迎接另一位堂姊安娜在聖彼得堡登基。而安娜•伊凡諾芙娜的父親是沙皇伊凡五世,彼得大帝同父異母的弱智兄弟。

安娜女皇是繼凱薩琳一世女皇之後俄國的第二位女皇,安娜是一位喜歡冷笑話與蠢遊戲的中年胖女人,臉頰寬大且身材豐腴。安娜女皇沒有將王都搬回莫斯科,而是留在聖彼得堡的冬宮(Winter Palace),與女僕們過著傻瓜般的玩樂生活,由女皇擴建完成的第四代冬宮成為俄國王權新象徵,往後的俄國沙皇皆居住在冬宮,直到俄羅斯帝國遭到推翻結束。

安娜女皇曾結婚兩次並沒有子嗣,所以王朝內的王子也非親骨內,只是有親戚關係而已。安娜另建立過神奇冰屋,並安排長王子與她的女僕結婚,然後大家一起扮演小丑或鳥人來慶祝婚禮,好像在玩家家酒一樣。

由於安娜女皇非常熱愛義大利歌劇與芭蕾,所以這些餘興節目在她的宴會是必要的,女皇因此在聖彼得堡建造首座可容納千人的大型劇院。聖彼得堡從1735年開始有公開的芭蕾表演,女皇在1737年創辦了俄國第一間芭蕾學校,並將聖彼得堡打造成為俄國的藝術都市。這間芭蕾學校最早挑選宮中12 名幼童僕人做為舞蹈學徒,不過邀請法國及義大利的名師前來授課,替俄國芭蕾打下早期基礎。

安娜女皇在1740年因腎臟病過世,女皇有個外甥女也叫做安娜,於是就立了安娜的兒子伊凡六世接任俄皇,但其實又是一個安娜在攝政掌權。隔年1741年,安娜女皇的堂妹伊莉莎白回到聖彼得堡,在冬宮發動不流血政變囚禁安娜母子,伊莉莎白女皇成為俄國的第三位女皇。

伊莉莎白女皇在1762年病逝,由於伊莉莎白無子嗣,皇位回歸到安娜•彼得羅芙娜之子彼得三世。彼得三世是德意志人不會說俄語,當時俄國正與普魯士打仗並攻占柏林,彼得三世即刻停止對俄國有利的戰役,反倒援助普魯士。

彼得三世不會說俄語,但是他的妻子凱薩琳(俄語: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,1729年4月21日-1796年11月6日),卻努力學習俄語。軍人與僧侶覺得彼得三世很像賣國賊,反而皇后凱薩琳受到歡迎。彼得三世在位僅一年,就離奇中毒身亡,凱薩琳對外宣稱彼得因消化不良而死,但真正原因是彼得個性古怪又寵愛情婦,沒收教會財產且胡亂改革宗教。軍人與僧侶於1762年共同推舉凱薩琳(Catherine II)繼位女皇,凱薩琳二世女皇成為俄國的第四位女皇,也是俄國在位最久的皇帝,史稱凱薩琳大帝(Catherine the Great)。

前面談論俄國四位女皇之盤根錯節關係,但這與古典芭蕾舞劇「胡桃鉗」有何關聯?下回就從凱薩琳大帝開始漫談,閒話「胡桃夾子」的由來。

chuersong

1892年12月18日,胡桃鉗芭蕾舞劇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。而馬林斯基劇院(Mariinsky Theatre)是在1860年10月2日開始啟用,該劇院名稱是以當時俄皇亞歷山大二世(Alexander II)的皇后名字(Maria Alexandrovna)所命名,而這位皇后出嫁前是德國萊茵黑森林郡主(Princess of the Grand Duchy of Hesse)。

馬林斯基劇院位在聖彼得堡,但更早之前歌劇院廣場原本有座歌劇院,是凱薩琳大帝於1783年所蓋的「帝國大石劇院」(Imperial Bolshoi Kamenny Theatre)。大石劇院在1811年燒毀,1818年又再次建造,並在1836年由Albert Cavos重新設計改建。而俄國早期自製的芭蕾舞劇及歌劇,都是從大石劇院首演發祥。

到了1849年,Equestrian馬戲團在歌劇院廣場表演,於是蓋了一個木結構、新拜占庭式結構的馬戲院,而該馬戲院設計師同樣是Cavos。十年之後馬戲院燒毀,Cavos又在原址蓋起歌劇院,新的劇院舞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,觀眾席按照義大利式的劇院呈U形環繞舞台,這座劇院共可容納1625名觀眾,這座劇院就是1860年落成的馬林斯基劇院。

柴可夫斯基(Tchaikovsky Peter Ilyitch,1840-1893)的三大芭蕾舞劇作品:包括《睡美人》(1890年)、《胡桃鉗》(1892年)、《天鵝湖》(1895年),全部是在馬林斯基劇院首演。馬林斯基劇院相關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(Mariinsky Ballet)及馬林斯基交響樂團(Mariinsky Orchestra),是聖彼得堡指標性的藝術團體:馬林斯基芭蕾舞團更是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,而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是歷史悠久的俄羅斯樂團,由凱薩琳大帝所創辦。

胡桃鉗,又稱為胡桃夾子,然而德製胡桃鉗,是德國人所發明的一種傳統工藝品(German Nutcrackers)。德國人發明的胡桃鉗比較特別之處,是把胡桃鉗做成玩具兵公仔的可愛造型,使用方法先將玩具兵嘴巴張開,然後把堅果類帶殼物如胡桃或花生放入公仔嘴裡,然後操作公仔後面的開關,喀嚓一聲,堅果外殼就會被公仔嘴裡的夾子壓裂,接著便可取出果實來吃。

最常見的胡桃夾子公仔就屬玩具兵造型,由於德製玩具兵公仔造型很討喜,所以逐漸變成歐美家庭裡的裝飾品,後來更成為聖誕節的裝飾禮品。據說胡桃夾子公仔是能帶來契機和幸運的守護神,玩具兵公仔以裸露的牙齒面對魔鬼和惡靈,令邪魔歪道心驚肉跳,使受保護者的家族成員得以安寧。

說起來胡桃夾子公仔挺像是阻嚇妖魔的門神,講到門神,洋人聖誕節有玩具兵公仔門神保安寧,而中國人過春節通常也會貼張新春門神保平安。

中國門神故事原由出自唐朝,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明與涇河龍王之間的故事。話說長安城有個算命師袁守誠,號稱神課先生,因為算得神準便有人送他鯉魚作為達謝,這事驚動涇河裡面魚精夜叉,半信半疑的涇河龍王化成白衣秀士,前往算命攤找袁守誠抬槓,並打算砸攤替魚族報仇。神課先生早就猜出龍王身分,並算出長安城會下雨三吋三分,但龍王為了證明自己神通廣大,於是亂改下雨時間與雨量,反而犯下天條觸怒玉皇大帝,玉帝下旨由朝廷大臣魏徵監斬。

涇河龍王跑去找唐太宗求情,李世民答應了龍王請求,於是找魏徵下棋拖延時間。結果魏徵下棋不久便打盹睡著,醒來已去過天庭斬了龍王。冤死的龍王認為唐王不守信用,因此變成惡靈騷擾唐太宗,使得唐太宗作噩夢不得入眠,直到後來改由秦叔寶與尉遲敬德兩位大將軍擔任守衛,李世民才睡得好覺。由於不能每晚都請兩位大將軍站夜哨,後來就把秦叔寶與尉遲敬德的畫像製成門神卡貼在大門,就可驅邪避凶。

有關唐太宗與涇河龍王故事前因後果請參閱《西遊記》:老龍王拙計犯天條,魏丞相遺書託冥吏;遊地府太宗還魂,進瓜果劉全續配。唐太宗自從讓龍王冤魂搞到患得失眠症,走趟地府回來之後就篤信佛教,因此貞觀三載,唐太宗指派唐三藏(玄奘大師)前往西天取經。

歷經十四年(五千零四十八天)長途跋涉,唐三藏走過十萬八千里路程及九九八十劫難來到西方靈山大雄寶殿,如來佛祖共贈送玄奘大師三十五部佛門經書,並從一萬五千一百五卷挑出其中五千零四十八卷,再傳授三門秘藏絕招:談天、說地與度鬼,唐三藏就是練過三門絕招,所以稱之為唐三藏。玄奘大師自貞觀十七載啟程返國,但回到東土拜見唐王,時間已經到了貞觀十九載。

基本上,胡桃夾子是一個關於避邪的故事,只是裡面的玩具兵沒練過避邪劍法。故事最早版本叫做《胡桃夾子與老鼠王》,是在1816年由德國作家霍夫曼編寫的童話故事,故事原本是說有個神奇王國出現一位任性年輕的王子,他胡亂用魔法把城堡所有人變成玩具,結果這個城堡讓一個邪惡鼠王占領,王子自己也變成胡桃夾子公仔被販賣到玩具店。

在某個聖誕節有個小女孩收到禮物,得到王子所變成的胡桃夾子公仔,因此這個小女孩將要負起拯救神奇王國的責任,小女孩不負所託協助胡桃夾子公仔帶領玩具兵對抗鼠王,故事結局當然是邪惡鼠王被殺死,魔法遭到破除而小女孩拯救了神奇王國所有人。這個童話太神奇了,因為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神奇王國。

《胡桃夾子與老鼠王》故事是由德國人編寫,其實德國人是很擅長說童話故事,最有名的童話大王格林兄弟(德語:Die Brüder Grimm或Die Gebrüder Grimm)就是德國人,白雪公主就是《格林童話》的代表作品。格林童話並不是格林兄弟的原創故事,是經由民間蒐集傳說而改編的故事集。他們於1812年出版了自己第一卷《兒童與家庭童話集》,也就是一般說的《格林童話》,收錄了86則德國童話。加上1814年發布的第二卷,第一版《兒童與家庭童話集》共收錄156則童話。格林兄弟逝世前一共出版了七版《兒童與家庭童話集》。

《胡桃夾子與老鼠王》故事出版時間與《格林童話》推出時期相近,但是《胡桃夾子與老鼠王》故事卻是由法國人所發揚光大,就是寫《三個火槍手》與《基督山恩仇記》聞名的大仲馬(Alexandre Dumas,1802年7月24日-1870年12月5日)所改編。

下回就從大仲馬開始漫談,閒話法國芭蕾與俄國芭蕾有何不同。

周四, 01/17/2013 - 21:23 永久连接
chuersong

大仲馬是法國大文豪,他的成名作品是1844年出版的《三個火槍手》(Les Trois Mousquetaires),也就是俗稱《俠影記》或是《三劍客》。1844年大仲馬還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,他把霍夫曼的德國童話《胡桃鉗》改編翻譯成法文,並且完成他這生最偉大的作品《基督山恩仇記》(Le Comte de Monte-Cristo),大仲馬開始自稱為基督山伯爵。大仲馬接著在1845年又寫了得意作品《瑪歌王后》(La Reine Margot),廣受歐陸人士喜愛,他的作品很快被翻譯成英文流傳到世界各地。

大仲馬的祖父是位侯爵,在軍隊裡面擔任軍需官,在某次戰爭帶回一個女黑奴並生下大仲馬之父,而仲馬則是黑奴的姓。不過大仲馬的父親卻是個善戰的軍官,成為拿破崙手下的將軍,不過當拿破崙政府倒台之後,他們也就家道中落。後來,大仲馬與母親相依為命,窮到森林裡面打野鳥飽腹,其實大仲馬小時候根本不識字,身上流有黑奴血統受到社會排擠,父親又是拿破崙政權的餘孽,難怪大仲馬會寫出《基督山恩仇記》這等憤世奇書。

不過,大仲馬在1844-1845年快速崛起,成為炙手可熱的暢銷作家,他更創造一個驚人寫作紀錄。根據統計,大仲馬總共出版過三百卷書籍,合計十萬頁文字,少說寫過兩千萬以上文字,堪稱是史上文學經典製造機。

當然,以目前網路文學盛行的年代,很多網路作家都以一個月一本小說的速度在趕工出書,甚至有位作家去申請《金氏世界紀錄大全》(英語:Guinness World Records)。但早在一百五十年前,大仲馬就已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,可是那個年代又沒有電腦與網路,大仲馬又是如何辦到的呢?

說穿了方法也不複雜,開間大仲馬工作室找人代筆就好,最後只要加註大仲馬出版即可。大仲馬的小說有好幾百部,極大多數是別人所寫,有些作品大仲馬連看都沒看過。因此被攻擊為「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」。

以大仲馬的個人聲望,其實大可不必當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,但是他為了還債卻是不得不扛下重任。根據統計,大仲馬好色,不僅有小三、小四……甚至排到小四十,外面風流債實在欠下太多錢,只好每個月出書抵債。基督山伯爵的綽號應該改成「大種馬」比較合適。

我在網路蒐集《胡桃鉗》資料時,發現一位美國人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,請教德文版、法文版與英文版的《胡桃鉗》到底有何不同之處?這位美國人很客氣請問精通德文與法文的好書者,不過問題是有點強人所難,最終還是沒有人答覆他。但經過本人苦心研究最後找出答案,不過我的答案是中文他可能看不懂。

我記得我念小學第一次聽完《胡桃鉗》故事,其實是有點生氣,但是我看《胡桃鉗》芭蕾舞劇就覺得賞心悅目,中間其實有個落差,後來發現問題是出自大仲馬。德文版的《胡桃鉗》,前面長篇大論講了一個捕鼠器的故事,最早有個魔術師發明捕鼠器,把瑞典皇宮老鼠抓光,只剩下老鼠皇后和她的兒子逃出。老鼠皇后為了報仇就把瑞典公主變成醜八怪,國王後來發現要破除魔咒,必須吃一個用男人牙齒咬開的胡桃(超難破解的魔法),國王就下令如果有男人可以用牙齒咬開胡桃,就可以迎娶公主為妻並成為駙馬。

很多王子跑到皇宮嘗試用牙齒咬胡桃,結果沒救成公主反而把自己的牙齒咬斷。國王很生氣就叫抓老鼠的魔術師負全責,結果魔術師推薦姪兒漢斯咬胡桃,竟然漢斯一試成功破解魔咒,公主又變回漂亮寶貝,但漢斯又中了新魔咒成為胡桃夾子公仔,這就是故事叫做《胡桃鉗》的原因。漢斯變成公仔時候,老鼠皇后被壓死,她的兒子尾巴被壓彎,這個老鼠兒子成為老鼠王,但為了報尾巴之仇,老鼠王成為胡桃夾子公仔的死對頭,這就是故事叫做《胡桃夾子與老鼠王》的原因。

根據霍夫曼的故事版本,魔術師在耶誕節把胡桃夾子公仔送給一位名叫Marie的小女孩,而瑪莉原本是個窮苦的孤兒。但到了1847年法文版則出現重大變革,Marie名字被改成Clara,而克拉拉卻變成富裕人家的小孩,至於為何有這種跳躍性改變,細節只有大仲馬工作室知道。

大仲馬最厲害之處是將新版的《胡桃鉗》改成溫馨版,相較而言,霍夫曼的版本稱為黑暗版。在我記憶中的黑暗版,胡桃夾子公仔一共分三個晚上挑戰老鼠王:公仔第一次大戰老鼠王被打得斷手斷腳,最後靠瑪莉丟鞋子擊退老鼠王,公仔好像是個遜咖,我相當懷疑老師是不是講錯內容。公仔第二次挑戰老鼠王又被打敗,這次靠瑪莉用糖果贖回公仔,我覺得公仔根本是個廢材。直到第三個晚上,瑪莉跟弟弟借了一隻玩具劍給公仔,結果老鼠王遭到一劍斃命,但結局卻讓我更生氣,難道前兩個晚上公仔比武做假?

但是大仲馬的版本非常溫馨,克拉拉第一個晚上就想到把玩具劍送給公仔,使得老鼠王一下子就被公仔KO出局,老鼠王成了遜咖,公仔與克拉拉成為英雄。大仲馬的版本受到柴可夫斯基的認同,打架劇情在一個晚上就可以解決,芭蕾舞劇沒時間讓胡桃夾子與老鼠王打三個晚上架。

霍夫曼的黑暗版本有個BUG,其實大有問題:這個故事結局按照德國童話的編法,胡桃夾子公仔最後解除魔咒變回魔術師姪兒(殺死老鼠王就破除公仔魔咒),漢斯要以身相許報答救命恩人瑪莉,所以故事結局就是漢斯向瑪莉求婚,瑪莉答應之後兩人在玩具王國成親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。

但BUG出現了,瑪莉在故事設定是九歲,最後答應與十九歲的漢斯到玩具王國成親,我看兩人到神奇王國成親比較合理。基本上,芭蕾舞劇都不會演出求婚這個橋段,就算演了也無所謂,反正克拉拉都是找首席名伶演出,首席舞者年紀早就超過二十歲。實際上,從來沒有觀眾關心克拉拉的真實年齡,而多數觀眾自動會把克拉拉年齡設定為中學生。

下回就從倩女幽魂開始漫談,閒話法國芭蕾舞劇《吉賽爾》。

周五, 02/01/2013 - 23:07 永久连接
chuersong

蒲松齡的誌怪小說《聊齋志異》中《聶小倩》:講述浙江書生寧采臣赴京趕考,在金華城北結識劍客燕赤霞,又在半夜遇上女鬼聶小倩。聶小倩原本要陷害寧采臣,反而愛上剛直的寧采臣並救他一命,而寧采臣也不負聶小倩的所託,將她的骨骸送回故里安葬,而脫離妖怪的控制,自此聶小倩魂歸故里,乃與寧采臣同屋而住。最後,金華妖怪心有不甘上門找聶小倩算帳,卻被燕赤霞贈送的神劍幹掉,從此寧采臣可以與聶小倩安心生活。

德國有個民間故事《吉賽爾》:講述萊茵河有位貴族艾爾伯特喬裝成農夫到農村遊玩,認識一位喜歡跳舞的村姑吉賽爾(Giselle),吉賽爾喜歡上艾爾伯特卻不知道其貴族身分。後來獵人布拉里昂為了追求吉賽爾,於是拆穿艾爾伯特的真實身分,吉賽爾發現真相後羞愧萬分,她知道自己配不上貴族,於是拔出艾爾伯特的配劍自刎。吉賽爾變成孤魂野鬼之後參加女鬼集團,這些女鬼在森林裡面把男子騙來跳舞後殺掉,女魔王並建議把艾爾伯特騙來替吉賽爾報仇。艾爾伯特果然在半夜被騙來森林與女鬼共舞,但是吉賽爾卻和人魚公主一樣善良不忍心陷害情郎,後來天亮了遠處傳來教堂鐘聲,女魔王將女鬼召喚回巢穴,艾爾伯特逃過一劫,但吉賽爾從此消失無蹤。徐克的《倩女幽魂》版本比較像這個結局,聶小倩最後消失無蹤,但可以再拍續集。

《聶小倩》與《吉賽爾》都是以女鬼為題材的故事,兩齣戲劇女主角原本想要陷害男主角,但最後卻因為愛情而不忍心下毒手。只是聶小倩因為獲得神劍擺脫金華妖怪的控制,並且與寧采臣共同生活,但吉賽爾卻繼續留在女鬼集團效命女魔王。《聶小倩》是以團圓劇收場,而《吉賽爾》是以愛情悲劇結束。《吉賽爾》是標準的浪漫主義愛情故事,強調人性的光明與黑暗,並以生命與死亡相互作為對比。浪漫主義在十八世紀拿破崙執政時期走上巔峰,而《吉賽爾》成為法國浪漫芭蕾舞劇代表作品,堪稱為「芭蕾之冠」。

芭蕾舞劇中有兩齣公認的經典劇目:其一是《天鵝湖》,另一則是《吉賽爾》,這兩齣戲劇是所有芭蕾舞女舞者想挑戰的高難度戲劇。《天鵝湖》的演出難度在於黑天鵝與白天鵝之間角色互換,而《吉賽爾》的演出難度在於善良村姑與多情女鬼之間情境轉折。女舞者除了要有超高的芭蕾技巧,更要用肢體語言及眼神表情說服觀眾,女主角呈現愛恨情仇之心路歷程。

古典芭蕾區分為浪漫派與古典派:前者代表為十七十八世紀的舞劇《吉賽爾》,後者專指十九世紀的舞劇,如《天鵝湖》。兩者較明顯的差別在於舞者所穿的舞衣之不同:浪漫派的舞裙長及膝與踝之間,稱為romantic tutu,舞鞋為硬式,便於舞者跐立,而古典派的舞衣為紗質的短裙,稱為classical tutu,舞鞋質地較軟。除此之外,古典芭蕾依動作又可分為快舞與慢舞。快舞孕育於義大利,最大特色是跳躍與旋轉,專指男舞者與女舞者隨著迅速的音樂踴舞的舞蹈,所有活潑迅速而華麗的舞蹈均屬之。慢舞孕育於法國,是法國舞蹈的最大特徵,舞者以緩慢的動作,或以單腳支立平衡身體,構成優雅曲線之舞步與舞姿等均稱為慢舞,這種舞蹈充滿了纖細的美感。

現在介紹幾位現役古典芭蕾女明星給大家認識:

(1)Natalia Osipova:1986年出生在俄國莫斯科,目前為Mikhailovsky Theatre首席名伶,之前隸屬Bolshoi Ballet,並與Mikhailovsky Theatre首席舞者Ivan Vasiliev訂婚。傑出劇目:《唐吉軻德》、《天鵝湖》、《吉賽爾》、《舞姬》及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。Natalia Osipova在2009年榮獲莫斯科「國際舞蹈家協會大獎」(Prix Benois de la Danse)。

(2)Polina Semionova:1984年出生在俄國莫斯科,目前為Berlin State Opera首席名伶。傑出劇目:《舞姬》、《天鵝湖》及《睡美人》。

(3)Alina Cojocaru:1981年出生在羅馬尼亞,7歲學舞,1995年到倫敦發展,1999年入選倫敦皇家芭蕾舞團,2001年成為首席名伶至今,與同團首席舞者Johan Kobborg訂婚。Alina Cojocaru在2008年彩排受重傷,動手術調養後復出,2011年7月兩人同倫敦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《吉賽爾》。傑出劇目:《吉賽爾》、《睡美人》、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及《胡桃鉗》。Alina Cojocaru在2004年及2012 年兩度榮獲莫斯科「國際舞蹈家協會大獎」(Prix Benois de la Danse)。

(4)Svetlana Zakharova:1979年出生在烏克蘭,Bolshoi Ballet and the Teatro alla Scala首席名伶,配偶為俄國小提琴家Vadim Repin。傑出劇目:《吉賽爾》、《天鵝湖》、《睡美人》及《舞姬》。Svetlana Zakharova在2005年榮獲莫斯科「國際舞蹈家協會大獎」(Prix Benois de la Danse)。

以下影片皆是《吉賽爾》第一幕的重要橋段Variation,舞蹈前段法式輕盈漫舞然後急速旋轉收尾。敬請各位觀眾自行欣賞,四位首席名伶基本功相當扎實,但旋轉巧妙就各有千秋。

周二, 02/26/2013 - 00:54 永久连接
chuersong

Natalia Osipova - Giselle Act 1 Variation



Polina Semionova - Giselle (Variation) - Mariinsky 2008



Giselle-variation (Royal Ballet:Alina Cojocaru 2007)


Svetlana Zakharova - Giselle Act 1 - Scala Theatre 2005



周二, 02/26/2013 - 01:00 永久连接
chuersong

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,巴黎可以說是歐洲大陸歌劇及芭蕾的表演中心。聞名全球的愛情驚悚小說《歌劇魅影》,就是以1881年的巴黎歌劇院作為故事背景,繪聲繪影描寫黑暗詭譎的歌劇院秘辛。

《歌劇魅影》的寫作靈感,其實是根據1896年在歌劇《忒提斯與培雷》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,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,導致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,此事後被改編為《歌劇魅影》中的著名場面。

在十九世紀中期,法國芭蕾舞劇《吉賽爾》、《仙女》是當時期最受歡迎的劇目,到了1860年法國藝術部決定興建巴黎歌劇院,但劇院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,使得工程進度不如預期,但歷經十五年精心建造,巴黎歌劇院終於在1875年落成啟用。

但隔年1876年,由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作曲,聖彼得堡皇家舞蹈學院的裴堤帕(Marius Petipa)編舞的經典芭蕾舞劇《天鵝湖》誕生,使得俄國芭蕾一舉超越法國芭蕾,並成為歐陸舞蹈界的新指標。接著,柴可夫斯基又在1889年發表《睡美人》,並在1892年發表《胡桃鉗》,更將俄國芭蕾推上極致頂峰。

到了二十世紀初期,歐陸在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,接著俄國經歷1917年10月革命,導致俄國王室遭推翻倒台。等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許多俄國舞蹈家先後離開俄國,前往巴黎發展舞蹈事業,並傳播發揚俄國芭蕾。其中,狄亞格列夫(Sergi Diaghilev,1872年~1929年)就是當時舞蹈界名人,他在巴黎創立俄羅斯芭蕾舞團,並將俄國芭蕾學校畢業的舞蹈精英網羅到巴黎演出,使得很多俄國芭蕾舞蹈家在歐洲巡迴演出成名。

不過,1929年狄亞格列夫去世之後,俄羅斯芭蕾舞團宣告解體,同時也是古典芭蕾時代的結束。而新創立的蒙地卡羅之俄羅斯芭蕾舞團,吸收先前俄羅斯芭蕾舞團成員,改往美國紐約繼續發展,俄國編舞家喬治巴蘭欽(George Balanchine,1904年~1983年)在1933年,隨芭蕾舞團到紐約開疆闢土,他先是在1934年成立美國芭蕾舞學校,選擇柴可夫斯基的《弦樂小夜曲》作為他在美國首部舞蹈作品。巴蘭欽並在1948年成立紐約市芭蕾舞團(New York City Ballet),更成為後來的美國現代舞之父。

喬治巴蘭欽10歲時,原本陪同姐姐報考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學校的招生考試,結果姐姐招生考試沒通過,但巴蘭欽歪打誤撞被意外錄取。喬治巴蘭欽在芭蕾學校畢業後,受到狄亞格列夫賞識而介紹至巴黎發展,逐漸在歐陸打開知名度。巴蘭欽自從來到美國發展,更是打開全新的創作靈感,不僅將古典芭蕾重新編舞,並且研究前衛的舞蹈創新,對現代舞帶來革命性影響。

史特拉文斯基(Stravinsky,1882年-1971年)是繼柴可夫斯基之後聞名的俄國音樂家,史特拉文斯基與狄亞格列夫在1909年,推出芭蕾劇目《火鳥》在巴黎上演造成大放異彩,隨後兩人在1913年又合作狂亂芭蕾舞劇《春之祭》,更引起極大迴響與評論家爭議。史特拉文斯基後因躲避戰亂而遷居美國,並從1935年開始與喬治巴蘭欽合作數部經典劇目。

然而,最早在美國演出《胡桃鉗》的劇團其實是舊金山芭蕾舞團,該劇於1944年首次在美國公演。但巴蘭欽的《胡桃鉗》編舞版本,卻是紐約市芭蕾舞團的經典作品,本劇於1954年開始在紐約公演,而紐約市芭蕾舞團往後每年都要公演這齣芭蕾舞劇,《胡桃鉗》劇目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,歷久不衰。

巴蘭欽的《胡桃鉗》版本女主角瑪利(不是克拉拉喔),符合原著設定真的是由小女孩飾演,並非由芭蕾首席名伶裝嫩假扮,而男主角王子也是由小男孩飾演。巴蘭欽的《胡桃鉗》第一幕可是名副其實的兒童芭蕾劇,當然演到第二幕瑪莉與王子成為貴賓席上貴客,一起欣賞玩具王國眾仙子翩翩起舞,表演又恢復至一般觀眾熟悉的成人芭蕾。另外,《胡桃鉗》在1958年,也曾經在電視台推出過電視版本,也有卡通影片版本。

其實,1892年《胡桃鉗》首度在聖彼得堡公演後,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雖然受到輿論一致讚賞,但是由兒童芭蕾所組成《胡桃鉗》第一幕編舞,卻遭到評論家抨擊,導致《胡桃鉗》很快退流行並歸於平淡。畢竟像《天鵝湖》與《睡美人》這類帥哥與美人的大戲才是俄國芭蕾的表率,兒童芭蕾可以被稱為戲劇大作嗎?

所以,《胡桃鉗》早期不賣座的原因,仍是出在第一幕兒童芭蕾缺乏吸引票房的首席名伶擔綱主演,而且劇情中王子會喜歡上九歲的克拉拉,確實有點奇怪。經過很長時間終於有人想出修訂版本,如果把克拉拉的年齡調整為中學生,再由首席名伶裝嫩演出,並且以愛情浪漫Ending結尾,那就太完美了。

後來,倫敦芭蕾舞團首度啟用首席名伶來演出《胡桃鉗》女主角克拉拉,觀眾果然買單並且很快形成風潮,而其他的芭蕾舞劇團也比照辦理,後來就有成人版的克拉拉出現。自此,《胡桃鉗》不再是一齣平淡的兒童芭蕾舞劇,而是與《天鵝湖》、《睡美人》齊名的經典芭蕾舞作品。

巴蘭欽的《胡桃鉗》在1993年由華納兄弟公司推出電影版及DVD版,首度從劇院搬上大螢幕演出,並以紀念巴蘭欽去世十周年。由於本片只是原裝芭蕾舞劇重現,其中劇情沒有添油加醋,裡面有幾個舞台劇魔幻特效,但沒有運用先進CG特效,結果電影票房並不理想,就當作替紐約市芭蕾舞團宣傳也好。

不過,這部電影打著巴蘭欽的名號,也算一支經典音樂劇老片,而我在某次乘坐飛機途中發現本片,就在旅程中欣賞完這部懷舊電影。《胡桃鉗》這齣戲劇是以聖誕節為背景的故事,觀眾是以闔家觀賞為主,其序曲洋溢著寧靜祥和的開場,使得觀眾可以很容易進入聖誕佳節氣氛,並可以使得兒童觀眾對劇情展開有所期待。

《胡桃鉗》是個充滿夢幻想像的童趣故事,序曲溫馨優雅又輕快活潑,而接著上場的進行曲,是慶祝小朋友們聖誕舞會的開幕歌曲,進行曲整首歌時間不長,只有兩分鐘半。進行曲結束之後,大人們分送禮物給小朋友,在諸多溫馨的聖誕禮物當中,就屬胡桃夾子公仔最為特別。接著請大家欣賞《胡桃鉗》序曲及進行曲。

周三, 03/27/2013 - 21:39 永久连接